推动大学通识课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4-09-03 12:09:51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使命。人才的高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能力上,还体现在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上。通识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抓手之一。当前,我国高校课程建设日趋体系化,构建以“大思政课”为引领,以通识课和专业课为主体的大学课程体系,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做好统筹谋划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主要是为了弥补现代大学因专业划分过细过专而导致的短板,例如学生知识不够全面,创新精神、担当意识与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因而,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一定的通识教育。加强通识课与“大思政课”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从整体上统筹谋划。

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专业不同,课程体系迥异。每个专业都需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的学时、课程名称及授课教师等进行统筹规划。就通识课而言,任课教师应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教学日历、课程作业、考试命题等,并据此绘制通识课的思政育人知识图谱。

以专业培养方案为载体做好课程体系规划。教师首先应确定专业层面的总体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将“大思政”育人目标分解到该专业全部课程群,再进一步细分到具体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务必注意多课程的协同配合,避免通识课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而导致重复或遗漏,力争做到同专业与跨专业的通识课各有特色,形成相对完备的知识图谱。

深入挖掘契合点

通识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素质类课程,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拓展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等,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课程内容上挖掘通识课与“大思政课”的契合点。每一门通识课都包含很多知识点,教师要向学生系统介绍这些知识的生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等,讲清楚重大发明创造、科技成果、杰出人物、知识原理与理论方法的历史逻辑,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帮助塑造学生的价值追求、精神品格。比如,讲授通识课《逻辑学》导论时,教师不妨从“李约瑟难题”谈起,结合华人对世界科技进步的重大贡献,新中国在青蒿素、空间站、量子计算等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驳斥中国人不擅长抽象思维等错误论调,彰显中华文明的博大深厚以及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的重大优势。

挖掘学生专业发展或兴趣特长与通识课的结合点。例如,对于文学类和建筑类专业学生,教师应围绕课程主题布置关于中国文化与美学等相关内容的作业。这不仅有助于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还能为其专业研究提供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理论支持。而对于外语类专业学生,可尝试增加国际政治、国防外交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职业精神的培育等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与事业观,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道德和能力基础。

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挖掘通识课的思政元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蓄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开展通识课提供了丰富资源。比如,教师讲授通识课《慈善事业概论》时,很多大学都有的“逸夫楼”就是极好的思政素材;讲《现代化概论》时,华为公司、大疆无人机等,也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典型案例。

结合时政热点挖掘通识课的思政元素。通识课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开展,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让大学生们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和责任担当。比如,通识课可以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阐述中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内政外交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巴黎奥运会中国选手奋力拼搏勇创佳绩的案例,也是通识课的生动素材。

还要提醒的是,教师不应把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进行“说教”“生切”“嫁接”等简单化处理,切忌把通识课与思政课简单相加成“两张皮”。只有对通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或再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思政育人效果。

完善支持保障

“大思政课”是以思政课为主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并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体系。而其关键,就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提高政治站位,深化融合共识。学校应建立“大思政”教育工作制度,由校级职能部门牵头、各学院具体落实,并出台支持通识课、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政策;各学院应形成合力,做好学校有关政策解读与落实,表彰一批优秀典型,形成重视“大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通识课程教师开展“大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破解融合之难。学校应常态化开展通识课融入“大思政”教育的沙龙、听课、培训等活动,交流分享经验、总结问题与不足;就通识课如何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等开展主题研讨,解决融合中的难点、痛点与堵点。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微电影、短视频、口述访谈等方式方法,提升通识课程吸引力。

完善督促检查机制,把握融合之度。在大力引导、鼓励通识课教师积极融入“大思政”教育的同时,还应构建校院二级管理、督促评价机制。要组建以校领导、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大思政”督导委员会,通过听课、巡课、学生访谈等方式,常态化开展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大思政”育人工作真正落实于通识教育的方方面面,营造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氛围。在督促评价环节,应关注融入程度,切忌“用力过猛”。若将二者比作“盐”和“汤”的关系,那么盐太多或太少都不行。只有适度,才能使思政之“盐”与通识之“汤”深度融合,生成美味可口的“菜肴”。

(作者:李包庚 周芷颖,分别系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波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上官云
点次数:43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治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xinxunnet@126.com

电话:010-52889281

手机号:17611163099

备案号:京ICP备19051655号-1

联网备案号:11010802030303


版权所有:新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0-2019XINX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